山东省2026年“普及高中”政策属实,但需明确其核心是“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全覆盖”,而非“普通高中全员录取”。 该政策通过优化普高、职高、中职等多元教育结构,确保所有初中毕业生有学可上,同时强调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例如严禁跨区域抢挖师资、推动职普融通等。
-
政策本质:高中阶段教育“兜底”而非普高“零门槛”
到2026年,山东省设区市将实现高中阶段学位供给率100%,覆盖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职等多元路径。例如,威海市计划2025年普高录取率提升至60%,其余通过职教扩容补充。政策明确“一县一高中”目标,但同步要求职教与普高协调发展,如潍坊试点“中职-本科直通车”。 -
实施路径:资源扩容与制度创新并举
- 学位供给:2025年全省新增69所高中(含43所全新学校),新增学位13.7万个,重点向县域倾斜。
- 职普融通:青岛电子学校等试点普职学籍互转,允许学生高二后自由选择路径。
- 中考改革:推行“文化课+综合素质评价”,降低单一考试压力,但保留分流机制。
-
现实挑战:城乡差距与观念转型
偏远地区仍面临师资和硬件短缺,需通过“县管校聘”等制度平衡资源。家长对职教的偏见亟待扭转,政策通过免学费、助学金等提升职教吸引力。
山东2026年政策是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尝试,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路径。家长需理性看待“普职分流”,关注孩子兴趣与长期发展,而非盲目追求普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