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放在个人手中超过2年即失效(俗称“死档”),且会直接影响考公、职称评定、社保工龄计算等关键事项。 档案作为记录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法律凭证,必须由具备管理资质的机构(如人才中心、国企、事业单位)保管,私自留存将导致档案失去效力。
档案失效的核心原因是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验证。根据规定,档案需通过机要通道或公对公方式转递,个人自持期间材料的增减、拆封均可能被视为篡改。例如,毕业生档案若未在2年内存入正规机构,即使未拆封也会被判定为死档,需重新激活才能使用。
不同场景下的档案失效风险需特别注意:
- 学籍档案:毕业后学校通常免费保管2年,超期未转出则退回生源地,但若自行领取后未及时托管,2年后失效。
- 离职档案:从国企、事业单位离职后,档案需在30天内转入新单位或人才市场,否则可能影响工龄连续性。
- 特殊档案:如党员档案、职称评审材料等,单独存放超过1年即可能被认定无效。
激活死档的流程复杂且耗时。需联系原档案形成单位(如毕业院校、前雇主)重新审核密封,再通过人才中心验收。部分情况下还需补办丢失材料,耗时可能长达3-6个月,严重影响紧急用途(如政审截止日期)。
提示:若档案已在手中,应立即联系户籍地或工作地人才服务中心,优先通过正规渠道完成托管。对于超过2年的死档,建议委托专业机构协助激活以节省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