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GPU芯片领域,景嘉微凭借军工级技术实力和全自主化研发能力稳居行业龙头,其JM9系列芯片性能已接近国际主流水平,广泛应用于特种和信创领域。海光信息、寒武纪等企业则在AI算力和生态协同方面展现差异化优势,共同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核心企业技术亮点
-
景嘉微
- 国内唯一实现GPU芯片大规模工程应用的企业,JM系列产品覆盖桌面级到高性能计算场景,JM11性能对标英伟达RTX 3060。
- 军工领域技术壁垒显著,图形显控模块占据特种行业主导地位。
-
海光信息
- 通过AMD授权实现x86架构兼容,深算二号DCU适配国产大模型,算力集群方案在数据中心领域快速落地。
- CPU+GPU双线布局,2024年营收增速超66%。
-
寒武纪
- 专注AI芯片设计,云端智能芯片性能对标国际旗舰,新一代产品有望突破算力瓶颈。
-
新兴势力
- 摩尔线程(MTT S4000)、壁仞科技(BR100)等通过架构创新提升能效,部分指标超越英伟达A100。
行业挑战与机遇
- 性能差距:国产GPU在高端算力(如H100的千亿级浮点运算)仍落后,但光芯片等颠覆性技术(如清华「太极」芯片)带来换道超车可能。
- 生态建设:英伟达CUDA生态优势明显,国产厂商需加速软硬件协同适配。
国产GPU已从“可用”向“好用”迈进,未来3-5年将是技术攻坚与市场拓展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