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以“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盛赞阜阳颍州西湖,将其与杭州西湖并提,凸显其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这位北宋文豪在颍州任职期间,不仅留下多首传世诗作,更通过疏浚水系、修筑苏堤等政绩,将阜阳的山水之美升华为文化符号。
-
诗中的颍杭双璧
苏轼在《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中,以庄子哲学视角消解了西湖的大小之别,强调颍州西湖“十顷玻璃风”的清澈灵秀。他笔下的颍州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将自然景观与神话色彩相融,赋予其超越地理界限的意境。 -
水利工程与诗意栖居
任颍州太守时,苏轼组织疏浚西湖、连通淮河航道,并堆筑堤岸植柳栽花。这些举措既解决了水患,又塑造了“六桥横绝天汉上”的景观,为后世“苏堤”传说埋下伏笔。其诗《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中“千夫余力起三闸”正是这一治理的生动注脚。 -
月夜听琴的文人雅趣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坐客》描绘了“水天浮四座,河汉落酒樽”的湖上夜宴,琴声与波光交织,展现宋代士大夫的生活美学。诗中“孤光为谁来”的设问,暗含对欧阳修等前贤的追忆,使颍州西湖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如今,苏轼的诗句仍是阜阳文旅的金色名片。若想体验“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意境,不妨循着诗中的苏堤、昭灵宫遗迹,感受千年前文心与山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