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的残疾人是否还能享受低保政策,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当地政策标准。若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低保线或符合"脱贫不脱政策"的特殊保障条件,可继续享受低保;反之则需退出。以下是具体分析:
-
低保审核的核心条件
低保以家庭收入为判定标准,与是否脱贫无直接关联。残疾人家庭若脱贫后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025年约为600-900元/月),或因残疾导致刚性支出过大(如康复治疗、辅助器具购置),经核算后收入"视同"低于标准线,仍可保留低保待遇。 -
残疾人专项保障政策
多数地区对重度残疾人(一、二级)实行"单人保"政策,即使家庭成员收入超标,其个人仍可单独享受低保。部分省份对精神、智力残疾等特殊群体放宽审核条件,存在"政策缓冲期"。 -
动态调整机制
低保实行季度复核,脱贫后家庭需主动申报收入变化。若发现通过就业、产业帮扶等途径使收入稳定超过标准,通常会有6-12个月渐退期,期间补贴逐月递减,帮助平稳过渡。 -
替代性福利衔接
退出低保的残疾人可申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025年全国标准为100-200元/月)和重度护理补贴,同时享受医保缴费减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等帮扶措施。
建议残疾人家庭定期向乡镇民政部门提交收入证明和医疗支出凭证,利用"支出型贫困"认定规则维护权益。经济状况改善后,可通过残联申请过渡性就业扶持,确保福利保障不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