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定经营者的法律规定”,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禁止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
政府采购与招标投标领域
《实施办法》规定,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中不得要求优先采购本地经营者商品,禁止将注册地址、纳税记录等作为加分或信用评价条件,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公示/响应时间。
-
财政奖补规范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禁止对特定经营者给予财政奖励或补贴,地方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需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禁止“一刀切”或变相变通。
-
注册地迁移限制
不得以外地经营者迁移注册地、纳税或纳入统计为条件实施财政奖补,明确界定“特定经营者”的范围。
二、个体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与权益保护
-
法律地位
城乡个体工商业是个体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
财产权保护
个体经营者合法财产及收入受法律保护,禁止平调、无偿占用经营设施,经批准使用的资产需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
自主经营权保障
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经登记核准的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涉,市场供应应遵循统筹兼顾原则。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经营者义务
-
基本义务
包括履行法定/约定义务、诚信经营、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信息披露、出具凭证等。
-
特殊责任
-
个人信息安全 :需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不得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
格式条款规范 :使用格式条款需符合公平原则,不得侵害消费者权益。
-
四、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特殊规定
-
押金退还
《电子商务法》要求经营者明示押金退还方式、程序,符合条件时应及时退还,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
-
跨境贸易规范
需遵守进出口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平台经营者需记录并保存交易信息,确保信息完整性和保密性。
总结
特定经营者的法律规定涵盖反垄断、个体权益、消费者保护及电子商务等领域,核心在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合法经营与消费者知情权。不同主体需遵循相应规范,违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