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将“帐”改为“账”的修订于2024年6月28日正式通过,这一调整明确了财务术语的规范性,标志着汉字使用与国家法律体系的深度结合。此次修订不仅回应了社会对文字规范化的需求,也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更清晰的依据。
-
修订背景与时间线
会计法自1985年颁布以来,历经多次修正(1993年、1999年、2017年),但“帐簿”“记帐”等表述长期沿用“帐”字。随着《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1年)对“账”与“帐”的用法分工提出规范,财会领域逐渐向“账”字靠拢。2024年6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会计法修正案,正式将法律条文中的“帐”统一改为“账”。 -
修订内容与法律依据
- 文字规范溯源:教育部指出,“账”字在清朝早期出现,专指财务记录,而“帐”原指帷帐,后衍生出名册含义。两者长期混用,但2001年国家规范明确“账”为财务术语的标准用字。
- 法律衔接:此次修订将会计法中“帐簿”“记帐凭证”等表述统一替换为“账”,确保法律文本与现行语言文字规范一致,避免歧义。
-
社会意义与实践影响
- 行业示范作用:财会、金融领域长期受专业传承影响偏向“帐”字,此次修订推动行业术语标准化,减少公众误解。
- 文化保护价值:修订呼应了汉字规范化运动,纠正了“抛腹产”“奔溃”等网络用语滥用现象,维护了汉字的文化严肃性。
此次修订提醒各机构及时更新文件术语,财会从业者需严格遵循新规。公众在财务往来中若发现“帐”“账”混用,可参考最新法律条文或专业指南核实,确保信息准确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