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质量问题的核心原因包括人力资源短缺、培训不足、流程不规范及管理缺失,整改需从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培训体系、标准化操作流程入手,同时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
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床位与护士比例失调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基层医院,护士超负荷工作导致基础护理(如口腔清洁、皮肤护理)被忽视。通过合理增配人员、弹性排班及引入辅助岗位(如护理员),可缓解人力压力。 -
专业技能与知识断层
部分护士操作不规范(如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或缺乏对并发症的预判能力。需建立分层培训机制,结合模拟演练和案例复盘,重点提升急救技术、沟通技巧及病情观察能力。 -
流程标准化与监管缺位
护理记录繁琐、非护理性事务(如医保登记)挤占时间,需简化文书、引入电子化系统,并明确各环节责任人。护士长应脱离行政事务,专注质量巡查与现场指导。 -
患者参与度低
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患者对自我护理认知不足。可通过图文手册、短视频等通俗化宣教,并设置反馈渠道,将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 -
环境与设备支持薄弱
基础护理用品(如翻身垫、口腔护理包)不足,影响操作效率。需定期评估设备需求,优化后勤保障,确保物资供应及时。
整改的关键在于系统性优化:从“以任务为中心”转向“以患者结果为导向”,通过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持续追踪效果,同时将护理质量与职称晋升挂钩,激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