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四大门派包括正一道、全真道、净明道和真大道教,分别以符箓斋醮、内丹修炼、忠孝伦理、民间实践为核心特色,深刻影响了道教文化的发展脉络。
正一道起源于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以符箓法术和斋醮仪式闻名。这一派注重“正一盟威”,主张通过符咒驱邪治病、祈福禳灾,强调与民间信仰的融合。道士可居家修行,允许婚娶,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明清时期成为南方道教的主流。
全真道由金代王重阳创立,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融合儒释道精髓。全真道士需出家修行,禁欲苦行,重视内丹修炼与心性修养。其分支龙门派因丘处机西行见成吉思汗而兴盛,主张“性命双修”,强调通过打坐、戒律提升内在修为,成为北方道教代表。
净明道发端于东晋许逊信仰,南宋时由何真公正式立派,以“忠孝为本”为宗旨。该派认为践行忠孝伦理即可得道成仙,融合儒家道德观与道教修炼法,主张“净明忠孝”即内修心性、外行善举,民间影响力广泛,尤其在江西地区扎根深厚。
真大道教由金初刘德仁创立,原名“大道教”,主张清静无为、少思寡欲。此派反对符箓与丹药,提倡力耕自养、济世助人,强调朴素的生活实践。元代后逐渐衰落,部分教义被全真道吸收,但其“以苦节危行为要”的理念仍体现道教贴近民众生活的特点。
四大门派虽侧重不同,但共同构成了道教多元化的精神体系。正一道与全真道至今仍是道教主要流派,净明道和真大道教的理念则以文化符号形式融入民间。了解这些门派的核心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及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