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的起源可追溯至1952年,由美国人维恩·刘易斯在《预算编制理论新解》中首次提出核心理念,但真正实践始于1970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成功应用。这一方法彻底打破了传统“基数+增长”的预算模式,强调从零开始逐项审核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成为现代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
理论萌芽(1952年)
维恩·刘易斯在论文中批判传统预算的僵化性,提出通过“非传统方法”重新分配资金,主张以实际需求而非历史基数作为预算起点。这一思想为后续零基预算的成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
企业实践突破(1970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首次将零基预算应用于部门预算编制,通过逐项论证开支优先级,显著优化了资源配置。这一成功案例迅速推动零基预算在私营企业中的普及。 -
政府推广(1970年代)
1977年,美国佐治亚州成为首个采用零基预算的州政府;1979年卡特总统在联邦层面全面推行,带动全球多国效仿。这一时期,零基预算因应对财政赤字的有效性被广泛视为预算改革的里程碑。 -
中国探索(20世纪90年代至今)
我国于90年代在安徽、河南等地试点零基预算,2014年后结合绩效管理深化改革。近年来,广东、广西等省份通过清理低效项目、整合专项资金,进一步强化了零基预算的实践价值。
零基预算的演变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其核心价值在于动态适应财政需求。当前,随着数字化工具的引入,这一方法正朝着更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