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改革的历史纵深与时代升级。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再到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的阶段性特征鲜明:早期侧重经济体制突破,新时代注重各领域制度协同,当前则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体制的深度融合。这种递进式改革路径,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二,问题导向下的改革攻坚重点。当前改革直面三大矛盾: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科技创新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的衔接、共同富裕目标与区域发展差异的调和。例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同步优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机制;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则要求打破科研与产业间的制度壁垒。这些改革直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瓶颈。
第三,制度型开放的全球视野。改革不仅着眼国内治理,更通过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规则。从加入WTO到推动“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再到近年强调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正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这种开放型改革思维,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第四,党的领导与改革方法论创新。改革始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例如中央深改委统筹300多项重大举措,同时鼓励基层开展差异化探索。这种“系统推进+试点突破”的辩证方法,既保障了改革方向稳定性,又保留了实践创新空间。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施工高峰期”,需以钉钉子精神推动60条具体举措落地。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理解改革背景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对于市场主体,把握改革方向能更精准捕捉政策红利。这场关乎民族复兴的制度变革,正在绘制出更清晰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