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表明,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多元化的指标设计以及严格的预算执行机制是提升教育资金使用效率的核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将预算与战略目标挂钩、引入动态调整和透明化管理,实现了资源优化与教育质量的双重提升。
-
目标导向的预算编制
美国高校采用近3年收支数据为基础编制预算,确保稳定性与科学性,同时将资金分配与学生培养成本挂钩。英国高校则通过非官方拨款机构(如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独立分配经费,避免政治干预,保障学术自由。 -
多元化绩效指标
英国高校不仅考核学术成果,还纳入学生满意度、设施维护等非财务指标;澳大利亚采用“结果导向”评价法,分析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差距,直观反映资源投入效果。 -
动态监控与透明化
澳大利亚高校要求预算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执行中严格限制调整幅度(如非人员经费调整不超过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设立部门预算员,实时监控支出,超支需特殊审批。 -
信息化与技术创新
部分国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工具被广泛应用,提升评价精准度。
借鉴国际经验需结合本土实际,例如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的联动机制,同时强化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推动高校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