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修订《保密法》第57条明确规定了13类严重违法行为,包括非法获取国家秘密载体、违规传递涉密信息、技术防护缺失等,构成法律责任的“高压线”,旨在强化国家秘密的全流程管控和法律责任威慑。
-
非法获取与持有涉密载体
通过窃取、留存或离职未清退涉密载体等行为均属违法。例如,某公职人员因私存千余份涉密文件被查处,凸显个人行为对国家安全的风险。 -
涉密载体的违规处置
买卖、私自销毁或通过普通快递传递涉密载体均被禁止。案例显示,某单位员工因将秘密级书籍当废品处理被记大过,体现载体管理的严格性。 -
技术防护与信息传递漏洞
涉密设备接入互联网、非涉密设备处理秘密信息等行为易引发泄密。某研究所所长因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导致数据泄露被降职,反映技术防护的关键性。 -
跨境传递与特殊场景风险
未经批准携带涉密载体出境或私人通信中谈论秘密均属违法。某考察人员未办手续携带文件出境被处分,警示跨境行为的合规要求。 -
兜底条款与动态适应性
第57条设置“其他情形”条款,应对新兴泄密风险,如AI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挑战,确保法律覆盖全面。
保密意识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从载体管理到技术防护,第57条以严密责任体系警示“保密无小事”,公民需规范行为、提升警觉,共同筑牢保密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