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会计原则(GAAP)**是由社会会计组织制订并发布的,被会计界所公认的处理会计事务的各项准则。它是会计实务中普遍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规律、基本特征的原理性规范。
公认会计原则的层次
-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这是会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等。
- 对会计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和具体标准:如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原则等。
- 会计处理的方法程序:即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如记账规则、改错规则等。
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机构
公认会计原则既可以由官方机构制定,也可由民间机构制定。例如,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在英国,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等六个会计职业团体联合制定。
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历程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9年的年会上首次使用。其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
公认会计原则的作用
公认会计原则实际上是上承会计法律、下接企业会计的会计规范的总称,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结构、内容与作用。它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一致的、准确的会计信息,使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管理者等能够依赖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公认会计原则的原则
公认会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 一致性原则:会计信息的确定和报告必须保持一致性。
- 正确性原则:会计信息报告应当准确无误。
- 完整性原则:会计报表应包含完整的信息。
- 实质与形式原则:会计报表应当体现实质,而不是形式。
- 实体原则:会计报表必须反映实体的经营活动。
- 时间与公允原则:会计报表应当在正确的时间以公允的价值计量。
- 权责发生原则:会计报表应当按照事件发生时的原则,把事件的收入、费用和费用放在合适的会计期间确认。
- 可比较性原则:会计报表必须要求在特定时期内,数量和质量的可比性。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公认会计原则的核心内容,确保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