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不属于蚌埠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惯性作用,滁州的经济辐射需求,以及南京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尽管两地地理相邻、文化同源,但行政归属的分离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
历史行政分离的延续
蚌埠1947年设市时脱离凤阳县独立,1961年滁县专区恢复后凤阳划归其管辖,形成与蚌埠不同的行政体系。明朝凤阳府与滁州同属大区域的历史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凤阳与滁州的关联性。 -
经济与产业互补需求
凤阳作为农业大县,其石英砂资源与滁州工业形成互补;小岗村的改革示范地位也需滁州政策支持。而蚌埠以传统工业为主,与凤阳的产业协同性较弱。 -
南京都市圈的区位优势
滁州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能为凤阳提供更高效的经济辐射。融入该圈层使凤阳更易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而蚌埠的皖北定位难以匹配这一战略。 -
当代调整的现实阻力
尽管民间呼吁频繁,但滁州将凤阳视为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且省级规划明确支持滁州整合凤阳资源(如撤县设市),进一步固化现有区划。
当前,蚌埠与凤阳通过“同城化”实现资源互通,行政壁垒并未阻碍实际合作。未来区域发展或更依赖协同机制而非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