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并未改名为蚌埠,而是因历史区划调整,蚌埠从凤阳县独立设市并发展为地级市,形成现今的行政格局。 这一变迁的核心在于津浦铁路的交通优势、民国时期的行政升级,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定位差异。
-
交通枢纽的崛起: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因淮河渡口与铁路交汇成为商贸中心,迅速超越凤阳县城的经济地位。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此设立市政筹备处,1938年凤阳县城甚至短暂迁至蚌埠,凸显其区域重要性。
-
行政地位升级:1947年蚌埠正式脱离凤阳县设市,成为安徽省首个省辖市。此后的区划调整中,蚌埠持续作为皖北中心城市发展,而凤阳县则归属滁县专区(现滁州市),两者行政关系彻底分离。
-
经济与文化分化:蚌埠依托工业与交通成为皖北核心,凤阳则保留农业与历史文化特色(如明中都遗址)。尽管两地曾属同一辖区,但发展路径差异使合并提议至今未实现。
当前,凤阳县与蚌埠市虽地理相邻,却分属不同地级市管辖。这一格局是历史选择与区域经济分工的结果,未来是否调整需综合考虑发展需求与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