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徽人民以极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主要表现如下:
一、大规模参军参战
-
参军规模巨大
全省约56万人参军,占全国参军人数的近1/10,其中阵亡、负伤者达10万余人。 例如,1937年广德保卫战中,川军师长饶国华率部殉国;1938年蒙城阻击战中,2000广西狼兵全歼6000日军。
-
组建特殊部队
- 中国第一支娃娃军 :皖北广德300名11-13岁孤儿组成抗日儿童团,1939年广德战役中几乎全部牺牲。 - 新四军重要基地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进驻安徽歙县岩寺,后扩大至皖南、皖中、皖东地区,成为敌后重要根据地。
二、战略后方支撑作用
-
物资与人力支援
安徽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物资、布匹、药品等,同时输送了43万人次参军,承担了全国近1/4的烈士安葬任务(全国2.9万烈士陵园中安徽占2.2万)。
-
战略防御贡献
通过广德保卫战、蒙城阻击战等战役,安徽军民以劣势装备迟滞日军进攻,为其他战场争取时间。
三、特殊历史背景
- 皖军去向 :1938年皖军因兵源枯竭退出战场,部分部队改编为新四军,部分壮丁被征召补充其他部队。- 人口损失 :战争导致安徽人口锐减,皖北地区出现“十室九空”景象,甚至出现儿童上战场的情况。
四、精神与文化影响
- 烈士纪念 :安徽保留2.2万烈士陵园,遍布县镇,除夕夜灯守夜等习俗源于对英雄的追思。- 历史记忆 :如“皖军不亡,川军不出”的传说,体现了安徽人民与川军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总结
安徽人在抗战中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防线,既是前线战士,也是战略后方支柱。其巨大牺牲换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历史功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