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比例画法的核心是掌握头身比、五官比例及四肢分布规律,成人通常以7.5至8个头长为基准,肩髋宽差与动态变化需重点关注。
绘制人体时,头身比是核心框架,正常成年人按7.5-8个头长划分,头部、胸腔、盆腔各占一等份,上肢约3头长(上臂1.5头、前臂1.25头、手掌0.25头),下肢约4头长(大腿2头、小腿1.75头、脚0.25头)。肩宽约2头宽,髋宽略宽(1.5头宽),躯干至裆部占4头,裆至脚底占3.5头。
五官遵循“三庭五眼”:发际线至眉、眉至鼻底、鼻底至下巴等分三庭;面部横向以眼宽为基准分为五眼,颧骨至下颌的弧度需体现立体感。四肢比例需贴合关节实际位置,大臂与小臂灵活变化,手指长度可达脸颊,膝盖位于大腿中下1/3处,脚掌长度与脸等高。
男女形体差异需差异化处理:男性肩宽髋窄,躯干呈倒梯形,腰部过渡平顺;女性肩窄胯宽,胸臀比例突出,腰部呈现外扩曲线。漫画常用夸张比例突出角色特征,如九头身强化修长感。动态绘制时强调脊柱S型曲线与重心偏移,跪姿、坐姿等需压缩下肢长度,奔跑时上肢摆动幅度增大。
肌肉与光影是画面的灵魂:肌肉群通过线条疏密表现张力,如三角肌在抬臂时凸显,腓肠肌在小腿后侧形成弧度。光源对明暗面的影响需同步刻画,利用高光与阴影强化骨骼转折点(如颧骨、锁骨)。练习初期建议从火柴人框架起步,逐步叠加肌肉与衣物褶皱,最终通过冷暖色调增强立体感。勤观察真人动态与雕塑作品,建立肌肉记忆,是提升人体比例掌控力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