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是文人画,它以抒发个人情感、追求意境为核心,自唐代王维开创后逐渐成为士大夫阶层的艺术主流,与宫廷画、民间画形成鲜明对比,并深刻影响了山水、花鸟等题材的审美取向。
-
定义与起源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强调作者的文化修养与笔墨情趣,始于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苏轼进一步理论化,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奠定了重神韵轻形似的传统。 -
核心特点
注重书法用笔、诗画结合,题材多选山水、梅竹等象征高洁的物象,通过简练笔墨传递哲学思想,如元代倪瓒的疏淡风格、明代徐渭的大写意泼墨,均以意境胜于技法。 -
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文人画理论主导画坛,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将文人山水奉为正统,清代“四王”延续其传统,而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家亦受其美学渗透,形成雅俗共赏的多元局面。
文人画不仅是中国美术的主流,更成为东方艺术的独特标识,其崇尚的“逸品”标准至今仍启发当代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