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高价彩礼并非放任不管,近年来已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地方试点等多维度措施持续治理。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点名“高价彩礼”,到最高法出台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再到多地设定彩礼限额并推出“零彩礼”奖励,治理行动正逐步深入。以下是关键措施与成效分析:
-
政策层面持续加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高价彩礼列为治理对象,此后每年均提出专项要求。2024年民政部推动全国1806个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通过村规民约约束、集体婚礼倡导等方式扭转风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综合治理”路径,要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介入婚恋服务,同时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 -
法律规范填补空白
2024年最高法发布《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定》,明确彩礼返还规则及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认定标准。典型案例显示,法院对“闪婚骗彩礼”“隐瞒疾病索财”等行为从严处理,全额返还彩礼的判例形成有力震慑。 -
地方创新实践
江西、宁夏等地率先探索量化标准,如金溪县规定彩礼不超过6万元,宁夏对“零彩礼”夫妇提供景区门票优惠。这些措施结合经济激励与道德倡导,逐步改变“彩礼攀比”的旧俗。 -
社会共治与观念重塑
通过公益红娘、婚前辅导等服务,引导青年树立“婚姻始于爱”的正确观念。多地开展“低彩礼家庭”表彰活动,用榜样力量推动移风易俗。
当前治理仍面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区差异大等挑战,但政策组合拳已初见成效。未来需长期坚持“疏堵结合”,既用法律红线遏制陋习,也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减少彩礼依赖。记住:真正的幸福无需天价彩礼铺路,共同奋斗才是婚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