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以下是关于1960年代工人工资的详细解答:
1. 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60年,中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平均年工资为528元,折合每月约44元。这被认为是当时的高收入水平。
2. 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工资差异
- 浙江省档案馆统计:
- 临平石料厂职工的月工资为29元。
- 闲林钢铁厂工人的月工资大多在15至30元之间。
- 行业对比: 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工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技术系列工资制度下,技术工人的工资与技术等级挂钩,高级工程师和技术员的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工人。
3. 工资制度的背景
196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了两种主要的工资制度:
- 技术系列工资制度: 按技术等级划分,从总工程师、研究员到实习生分为18级,工资从322元(1级)到27.5元(18级)不等。
- 行政系列工资制度: 按行政级别划分,从国家主席到基层办事员分为30级,工资从644元(1级)到23元(30级)不等。
4. 工资与物价的关系
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与物价基本匹配。例如:
- 大米:优质大米0.23元/斤,普通粗粮0.13-0.16元/斤。
- 猪肉:0.78元/斤。
- 鸡蛋:0.48元/斤。
- 电影票价:0.05-0.1元。
5. 数据来源与总结
上述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浙江省档案馆的统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960年代工人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但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工资差异较大,同时物价水平也相对较低,工人生活基本能够维持。
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行业或地区数据,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统计资料或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