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办丧事风俗以“慎终追远”为核心,融合儒家孝道与地方特色,流程涵盖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殡等环节, 尤其注重风水选址与家族参与,部分习俗随时代简化但保留哀思内核。
-
临终与报丧
老人弥留之际需亲属“送终”,远亲需赶回尽孝。报丧方式独特,如休宁县执伞尖朝下竖于门内,黟县挂伞于堂前,暗示凶讯。现代部分地区改用电话通知,但传统符号仍存。 -
入殓与停灵
遗体裹棉穿戴后入棺,棺木分“十斗”“十二斗”等级,杉木为佳。停灵3至49天不等,灵前点“照明灯”“本命灯”,皖南绩溪有“开明灵”长停49天之俗。 -
祭祀与仪式
“请七”为关键,每7日祭奠至七七49天,“三七”为“回呼日”需隆重,“六七”由女儿主祭。皖西农村以说书、佛事并行,城市则简化至花圈哀乐。 -
出殡与安葬
出殡择单日,长孙执“引路幡”撒纸钱开道,棺盖淋鸡血、烧纸轿马。坟地讲求“来龙”“望水”,安葬时撒石灰、五谷,次日覆土“呼龙”,次年清明“新坟不过社”。 -
现代演变
火葬渐替土葬,六安等地限制丧期3-5天,但农村仍保留“偷寿”(赠碗盏)等吉俗。安庆、枞阳法事从简,年轻一代更重追思会而非繁仪。
安徽丧俗交织传统与革新,核心始终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家族情感的凝聚,读者可结合地域差异与家庭需求选择合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