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下葬的风俗融合了传统礼制与地域特色,核心流程包括送终、入殓、出殡、安葬及祭祀,注重风水选择与家族参与,同时随着时代发展逐步简化旧俗。以下是具体分述:
-
送终与报丧
老人弥留之际,亲属需到场“送终”,咽气后焚烧“落地纸”并更换寿衣。报丧时,休宁等地以倒置雨伞为信号,黟县则挂伞于堂前,口头告知亲友。远亲需接到通知后赶来吊唁。 -
入殓仪式
遗体穿戴整齐后移入棺木,棺内放置铜钱、饼子及“密封罐”(装食物),并点长明灯。皖西地区会在死者手中放茶叶灰,寓意避开“迷魂汤”。亲属需绕棺跪拜,完成“关小灯”等仪式。 -
出殡流程
出殡日由长孙持“引路幡”引棺,沿途撒纸钱“买路”。皖北地区送葬队伍需绕墓地三圈“抢风水”,棺木入穴前焚烧芝麻秸“暖穴”,并以雄鸡血淋棺盖驱邪。女眷通常不随行至墓地。 -
安葬与祭祀
墓穴由风水先生选定,下葬时埋入金、木、水、火、土五色石,插丧棒象征子孙代数。次日“圆坟”添土,后续逢“三七”“六七”等祭日上供,新坟需在春社日前挂粉红钱纸。 -
现代简化与保留
城市多推行火葬,农村仍保留土葬但减少迷信环节,如取消“裹尸”旧习。守孝期缩短,孝服改为黑纱,部分家庭以追悼会替代传统佛事。
安徽丧葬风俗既体现对祖先的敬畏,也逐步融入现代文明,核心仍围绕孝道与家族凝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