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丧葬风俗融合了儒家传统与地方特色,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丧前准备
-
棺木选择
优先选用杉木,材质需考究,有“一桕二杉三梓楸”之说,避免使用楝树、泡桐等材质。棺木规格多样,从“十二斗”到“十八斗”,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决定。
-
寿衣制作
传统上给逝者穿三至五套寿衣,材质以棉质为主,部分富裕家庭会用绫罗绸缎。佛教信仰者会将寿衣送至寺庙,以祈求庇佑。
-
丧葬用品
包括寿帽、香烛、纸钱、水果、鲜花等祭品,以及棺材、灵堂、坟墓等基础设施。安徽农村常用红棺木,部分地区存在“老伴儿未去世不合葬”的习俗。
二、丧葬仪式
-
守孝与禁忌
丧家需穿戴素色衣物,守孝期通常为三年,期间禁婚、祭祀、饮酒等。热孝期(七七四十九天)可结婚,但需遵守“七七”祭奠传统。
-
告别与送葬
-
告别仪式 :在亡者家中或临时灵棚举行,亲友聚集吊唁,表达哀思。
-
送葬仪式 :伴随鞭炮、舞狮或放鞭炮,将遗体送往坟地。部分地区会用公鸡引魂,亡灵附体后放生阿飘鸡。
-
-
安葬与祭奠
- 完成填土后立碑,定期祭扫(如清明节、忌日),烧纸钱、供奉食物和烛花。
三、特殊习俗
-
“三玄”葬礼
徽州地区传统,五六十岁开始筹备后事,分“走灯”“下停板”“报両”等三阶段。走灯仪式在凌晨进行,孝子手持遗像走村祭拜,村民避让。
-
“白喜事”文化
70岁以上老人去世被称为“古稀寿”,家人会提前制作寿材,视为“嫁妆”,以此转化悲痛为喜事。
-
“暖坑”习俗
部分地区用木炭、石灰和稻草秸秆铺成暖坑,将棺材放置其上焚烧,再填土安葬。
四、丧葬禁忌
-
丧期间禁剃头、穿皮毛制品,避免使用缎子、皮革等易引发负面联想的材质。
-
送葬当天忌喧哗嬉笑,需保持庄重肃穆。
总结
安徽丧葬风俗以儒家伦理为基础,注重家族传承与精神慰藉,同时融合地方信仰与民间习俗。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如徽州“三玄”与皖南“葬坟”习俗,但共同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