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聘礼通常由女方父母支配,而嫁妆则归女子个人所有并可带入夫家。聘礼本质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补偿,嫁妆则是娘家为女儿准备的独立财产,两者在归属和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
聘礼的流向与意义
聘礼是男方赠予女方家庭的财物,主要用于感谢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具有礼仪和经济补偿双重属性。多数情况下,聘礼由女方父母留存,作为养老保障或家族资金,但富裕家庭可能将部分聘礼转为嫁妆以彰显实力。 -
嫁妆的私有性与保护
嫁妆完全属于女子个人财产,婆家无权干涉。从唐代起,法律明文规定嫁妆不纳入夫家共有财产,离婚或守寡时可带走。宋代进一步细化规则,如《宋刑统》明确嫁妆需登记造册,确保女性权益。 -
阶层差异与例外情况
经济条件决定两者是否合并:贵族或商贾之家常将聘礼增补为嫁妆,形成“厚嫁”风气;贫寒家庭则可能保留聘礼,仅置办基础嫁妆。例如苏辙为女儿卖地凑嫁妆,而平民女子可能仅带少量衣物。 -
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先秦至汉代注重聘礼的象征意义,唐宋后商品经济发展使嫁妆趋向资产化。明清时期,嫁妆的货币化加剧了民间“因嫁致贫”现象,甚至催生溺婴陋习。
婚姻的本质是家族联姻,但嫁妆为古代女性提供了罕见的经济自主权。这一传统既反映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暗含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