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给嫁妆是否继续来往,取决于家庭关系本质和双方沟通结果。 核心在于理解父母动机(经济困难、观念差异等)、维护情感纽带,并通过理性协商平衡传统习俗与现实需求。
-
理解父母立场
若因经济压力无法提供嫁妆,应体谅其难处,避免因物质伤害亲情。部分家庭可能以其他形式支持(如婚后帮扶),或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嫁妆非必需。 -
沟通与协商
主动与父母坦诚交流,明确嫁妆对婚姻的影响(如婆家态度),同时倾听他们的顾虑。若存在重男轻女或习俗差异,可协商折中方案(如简化仪式或互免彩礼嫁妆)。 -
情感优先于物质
婚姻幸福的核心是夫妻感情而非嫁妆多寡。若父母真心祝福且男方家庭包容,嫁妆缺失不应成为亲情裂痕的理由。反之,若父母长期冷漠或剥削,需评估是否保持适度距离。
总结:嫁妆并非亲情标尺,来往与否应基于相互尊重与理解。经济独立后,主动维系关系或重新设定边界,均比纠结传统习俗更有助于家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