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院感工作的核心在于构建多维度防控体系,通过制度规范、监测预警、培训宣教和专项整改四管齐下,实现感染率下降与医疗安全提升。重点包括:强化手卫生与环境消毒管理、精准监测耐药菌与抗菌药物使用、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同时需注重全员参与和多部门协作。
-
制度与责任体系
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系,明确科室负责人、感控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将院感防控纳入绩效考核。定期修订操作规范(如《消毒技术规范》),通过奖惩机制确保制度落地,例如对漏报病例实施经济处罚。 -
监测与数据驱动
每月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等),重点部门如手术室、血透室合格率需达100%。实时追踪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病例,检验科预警后24小时内介入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等指标需定期分析并向临床反馈。 -
培训与行为干预
每季度组织全员培训,覆盖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实操内容,新员工岗前考核通过率要求100%。采用“电子手环监测+现场督导”提升手卫生依从性至90%以上,针对高风险操作(如导管插入)开展情景模拟演练。 -
重点环节攻坚
医疗废物实施分类闭环管理,转运记录可追溯;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使用严格遵循“术前1小时给药”标准,一类切口预防用药率控制在7%以下。对ICU、新生儿科等高风险区域实施额外环境采样频次。 -
应急与持续改进
每半年组织院感暴发模拟演练,涵盖病例识别、隔离处置和上报流程。利用信息化系统(如电子化感染上报平台)缩短响应时间,并通过季度质控会议分析整改效果。
院感防控需形成“监测-干预-优化”的闭环管理,将标准化操作转化为日常习惯。2025年更需关注AI预警系统与耐药菌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应用,推动院感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