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是建筑、维修等行业中危险系数极高的特种作业,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坠落、触电等严重事故。 根据国家标准,距坠落基准面2米以上的作业即属高空作业,其核心风险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未佩戴安全带)、物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设施缺陷)以及恶劣环境(如大风、湿滑)。防范措施需严格遵循“培训持证、防护到位、环境评估”三大原则,从源头遏制事故。
高空作业的主要危害
- 坠落风险:作业平台无围挡、安全绳断裂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均可能导致致命坠落。
- 物体打击:工具、材料高空掉落易伤及下方人员,需设置安全网并规范工具传递。
- 环境威胁:五级以上大风、暴雨等天气会显著增加滑倒、失稳风险,必须暂停作业。
- 管理漏洞:无证上岗、交叉作业或未开展安全交底等人为因素占事故诱因的70%以上。
科学防范的关键措施
- 个人防护:安全带需高挂低用,安全帽、防滑鞋缺一不可;电工等特种作业须使用绝缘设备。
- 设备管理:脚手架、升降机每日检查,安全网密目式立网破损后立即更换。
- 流程规范:严禁抛掷物品、酒后作业,恶劣天气强制撤离,并实施“作业前风险交底”制度。
- 应急响应:高坠伤员需用担架搬运,触电事故先断电后救援,定期演练提升处置能力。
高空安全无小事,“防护标准化、操作流程化、监督常态化”是保障零事故的核心。企业应定期更新防护装备、强化AI监控预警,作业人员须时刻牢记:“无防护不登高,有隐患即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