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5类是指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属于国际通用的危险货物分类之一,其核心风险在于强氧化性,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这类物质分为5.1类(氧化性物质)和5.2类(有机过氧化物),常见于化工、医药、农业等领域,需严格管理储存与运输条件。
1. 5.1类氧化性物质
氧化性物质本身未必可燃,但能释放氧气或促进其他物质燃烧。例如硝酸铵、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双氧水)等。这类物质与有机物、易燃物接触时,可能因剧烈反应导致火灾;潮湿环境中,部分氧化剂还会分解产生热量,增加自燃风险。
2. 5.2类有机过氧化物
有机过氧化物含有不稳定的过氧基(-O-O-),对温度、摩擦或杂质敏感,易发生自加速分解甚至爆炸。典型代表包括过氧化苯甲酰(用于塑料工业)、过氧化甲乙酮(涂料固化剂)等。此类物质通常需低温储存,运输时避免震动,并添加稳定剂延缓反应。
安全管控要点
- 隔离存放:远离热源、火源及还原性物质(如金属粉末、硫化物)。
- 包装规范:使用防泄漏、抗冲击容器,5.2类需控温容器或抑制剂。
- 应急处理:泄漏时用惰性材料吸附,禁止直接用水冲洗(部分遇水反应)。
正确识别危险品5类特性并遵守操作规范,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涉及该类物质的生产、运输环节需取得专业资质,定期检查设备稳定性,确保人员安全与环境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