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确实可以“出名”,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网红打卡点。例如上海911路双层巴士因串联热门景点、票价亲民、复古造型和独特观光视角,近年客流量暴增5倍,排队达200米,被网友称为“2元看上海的移动观景台”。其爆火印证了公共交通不仅能解决出行需求,更能通过特色服务、人文故事或社会价值成为“顶流”。
特色路线设计是公交出圈的核心。911路串联外滩、武康路等地标,将通勤功能升级为观光体验,敞篷设计和非前排“电影感后窗”满足了游客拍照、亲子互动的需求。类似案例还有重庆穿楼而过的轻轨,证明差异化路线能激发传播。
社会价值赋予公交持久热度。公交车司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善举常被媒体报道,如601路驾驶员拾金不昧获锦旗,这类正能量事件通过社交平台扩散,既提升城市形象,也让公交成为“文明窗口”。
低成本体验契合大众消费心理。相比动辄百元的观光巴士,911路2元票价降低了体验门槛,尤其吸引亲子家庭和预算有限的年轻人。这种“高性价比网红”模式更易引发自发传播。
未来公交可挖掘更多“出圈”潜力。例如延长路线至动物园、增加主题涂装或语音导览,甚至结合AR技术开发互动玩法。公共交通的“网红化”本质是服务升级——当它超越运输功能,成为情感联结和文化载体时,自然会被看见和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