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结构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内容:
一、学科结构的核心地位
-
结构定义
学科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联,是学科知识的本质框架。例如数学中的运算律(交换律、分配律等)属于基本原理,而公式则是这些原理的抽象表达。
-
教学目标
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结构,而非仅记忆事实。通过理解结构,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解决新问题时能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
-
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科结构。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自主发现知识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螺旋式课程设计
课程应分阶段螺旋式上升,同一学科内容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但难度逐步提高。例如数学中先学习基础运算,后续再学习复杂公式,通过反复强化加深理解。
三、学生认知发展与教学适配
-
认知结构匹配
教学需结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如皮亚杰的感知运动、具体运算等阶段,设计符合其思维特点的教学内容。
-
兴趣与动机激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机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内在动机成为学习的主要驱动力。
四、课程组织与评价
-
内容组织
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
评价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而非仅结果(如分数),促进持续发展。
五、教育理念扩展
-
普遍适用性
布鲁纳断言,任何学科都能以适合的方式教授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普遍性。
-
智力发展目标
除知识技能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智力的全面发展。
以上观点共同构成结构课程论的框架,对20世纪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