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

根据权威信息源,课程实施的取向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 忠实取向(程序化取向)

    强调严格遵循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和计划,认为课程实施是“忠实地”执行预设方案的过程。衡量标准是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教师多为被动执行者。

  2. 相互适应取向(调整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与实际情境(如学校环境、学生特点)的双向调整过程。教师根据需要局部修改计划,同时情境也可能影响计划的实施。

  3. 课程创生取向(生成取向)

    视课程实施为师生在真实情境中共同创造新经验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既定计划仅作为工具,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创造是核心。

  4. 得过且过取向(消极应对)

    最为保守,回避矛盾,决策方向不明确,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教师对课程计划持怀疑态度,倾向于维持现状。

总结 :从忠实执行到创生性调整,课程实施取向反映了从技术理性向实践理性、解放理性的发展,不同取向适用于不同教育场景和目标。

本文《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765695.html

相关推荐

课程与教学有哪三种关系

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三种核心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这三种关系体现了教育系统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动态联系。 ‌相互独立 ‌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框架,通常由专家或机构预先设计,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教学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的过程。两者在形式上可以分开,课程大纲固定,但教学方法可调整。 ‌相互融合 ‌ 在实践层面,课程目标需要通过教学实现,而教学反馈又推动课程优化。例如

2025-05-09 高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核心分支,研究课程设计、教学策略与学习评价的互动关系,其核心在于​ ​通过系统化知识框架提升教学效能​​。​ ​关键亮点包括:​​课程目标与学科逻辑的匹配、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评价体系的动态反馈,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支撑​ ​。​**​ ​​课程目标与学科逻辑​ ​ 课程设计需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例如,数学课程应遵循从具体运算到抽象思维的递进逻辑

2025-05-09 高考

课程与教学的三种主要关系

​​课程与教学存在垂直、水平和动态三种核心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式和教学活动的调整策略。​ ​ ​​1. 垂直关系:目标与实施的关联​ ​ 课程作为教学的依据,明确设定了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教学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过程,其内容和活动均围绕课程目标展开。例如,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技能会通过教学活动逐步传递给学生。研究表明,课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2025-05-09 高考

简述课程的三种取向

课程的三种核心取向为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忠实取向 核心观点 :教师是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强调严格遵循预设方案。课程实施被视为对既定计划(如学程、教科书、教案)的忠实执行,成功标准是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 适用场景 :适用于内容复杂或需特定顺序的新课程,确保教学规范性。 二、相互适应取向 核心观点 :课程实施是计划与实践的动态调整过程

2025-05-09 高考

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哪三种

课程实施的取向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忠实取向 强调课程实施需严格遵循预设计划,以实现预定目标为成功标准。教师作为被动执行者,侧重课程设计的权威性和系统性。 相互调适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是计划与实际情境的动态互动过程,需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通过双向沟通优化教学效果。 课程创生取向 视课程实施为师生共同创造教育经验的过程,强调情境化、个性化的课程生成。既定计划仅作为资源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成要素需结合学科特性与教育目标综合设计。根据教育学理论及课程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核心构成要素 理论知识 涵盖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及规律,如数学中的代数、几何,文学中的文学史、批评理论等。 - 作用:奠定学科基础,培养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实践技能 包括实验操作、实习实训、编程设计、数据分析等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六大要素

​​课程内容的六大核心要素是:目标明确性、知识系统性、实践关联性、受众适配性、评估科学性和更新时效性。​ ​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高质量课程的基础,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目标明确性​ ​:课程需清晰定义学习目标,避免模糊表述。例如,编程课程应明确“掌握Python循环结构”而非泛泛而谈“学习编程”。 ​​知识系统性​ ​:内容需逻辑连贯,由浅入深。如数学课程从基础运算过渡到微积分

2025-05-09 高考

课程分为哪三个层次

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三个层次。基础课程提供学科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培养核心技能,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础课程 ‌ 基础课程是学习的起点,通常包括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内容,如数学、语言、自然科学等。这类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基础课程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 ‌ 专业课程围绕特定领域展开,如计算机编程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知识吸收。常见的组织形式包括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以及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等。这些形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 1. 纵向组织:从已知到未知 纵向组织注重知识的逻辑序列,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编排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例如,数学课程通常从加减法开始,逐步过渡到代数和几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 横向组织

2025-05-09 高考

中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形式

中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形式主要包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核心文本​ ​,其中课程计划是整体教学框架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学科内容的具体规范,而教材则是教学实施的直接材料。这三种形式相互关联、层级递进,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教育管理与实施的基础。 课程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明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及学年规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前提。课程标准则聚焦单学科内容

2025-05-09 高考

课程类型主要有哪五种

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因研究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多个权威资料,课程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种: 一、按课程内容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科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如数学、语文、物理等传统学科。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以学生兴趣和经验为中心,通过活动促进直接体验和探索,如实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 二、按课程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 单一学科独立组织,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数学

2025-05-09 高考

课程体系的三种课程类型

课程体系的三种课程类型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具体分类依据如下: 基础型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注重基础能力的发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和深化学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知识视野的开拓。 研究型课程 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分类依据 :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包括哪三部分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评估反馈三部分 ,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理论讲解 通过教材、讲座或多媒体资源传授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建立概念框架,理解核心原理。例如,数学课程会先讲解公式推导,语言课程会介绍语法规则。 实践操作 包括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编程课程可能要求编写代码,而设计课程会涉及软件操作或手绘训练。 评估反馈 通过测验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的四个基本

‌课程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确保学习过程科学有效。 ‌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态度。清晰的课程目标能帮助教师设计教学计划,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包括学科知识、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与社会需求或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它们是课程设计中不同层次且紧密关联的重要组成。 课程计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包括规定学校的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等,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2025-05-09 高考

课程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课程基地建设规划方案是系统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 产学研深度融合 、 定制化功能设计 以及 动态评估优化机制 ,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平台,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明确目标与定位 规划需围绕学科特色和区域产业需求,设定基地的教学、科研、服务三重功能。例如,职业院校可侧重技能实训与企业合作,普通中小学可强化创新实验室与兴趣培养

2025-05-09 高考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种模式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独立模式 (两者分离互不干扰)、包含模式 (教学或课程占主导地位)和循环模式 (两者相互影响动态调整)。这些模式反映了教育理论中对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如何协同的不同观点,直接影响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独立模式 课程与教学被视为完全独立的领域,各自发展且无直接关联。例如,布鲁纳等学者主张课程研究聚焦内容设计,而教学专注于方法策略,两者界限分明。这种模式便于专业化分工

2025-05-09 高考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种类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主要类型:课程包含教学 、教学包含课程 以及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 。这三种类型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课程与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1. 课程包含教学 在这种关系中,课程被视为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教学活动。课程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组织与设计,还涉及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等环节。教学则被视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课程目标的实现手段。例如,课程设计中的学习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方向

2025-05-09 高考

课程生成取向

​​课程生成取向强调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态构建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参与,摆脱传统固定课程框架的束缚。​ ​ 课程生成取向属于课程实施的三大取向之一,与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相比,它更聚焦于教育现场的即时创造,将教师视为课程的“开发者”而非单纯执行者,学生则是主动参与建构的主体。这一取向认为课程并非预先设计好的固定蓝图,而是在师生互动、情境变化中自然生成的过程。

2025-05-09 高考

教学课程内容的取向

教学课程内容的取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涵盖教育目的观的核心差异: 学科取向(教材中心)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传统教育中,教材内容被视为固定知识,注重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此取向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教学和评价,但可能忽视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 活动取向(经验中心) 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通过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5-05-09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