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责任化、信息化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通过分阶段、分重点的监管方式,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具体落实步骤如下:
一、制度化建设
-
制定完善制度体系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日管控记录表》《周排查治理报告》《月调度会议纪要》等标准化文件,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责任主体及考核标准。
-
规范工作流程
-
日管控 :每日开工前由班组长巡检,重点检查设备设施、作业规范及安全意识,形成书面记录。
-
周排查 :安全总监组织,每周至少一次全面检查,涵盖设备维护、隐患排查及风险分析,生成治理报告。
-
月调度 :单位负责人主持,总结上月工作,分析问题并提出下月计划,形成会议纪要。
-
二、责任明确与分工
-
设立专门岗位
配备食品安全员、安全总监等专职人员,明确其职责范围。例如,食品安全员负责日管控自查,安全总监统筹周排查与月调度工作。
-
细化责任清单
针对不同岗位制定风险管控清单,明确每日、每周、每月的具体任务。如生产车间需重点检查设备运行,原料库需重点核查进货查验记录。
三、信息化管理
-
利用数字化工具
通过巡店助手、安全管理系统等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例如,系统可自动生成整改项、关联奖罚机制,并跟踪整改进度。
-
数据统计与分析
定期对检查数据进行分析,识别风险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类隐患频发,需针对性加强培训或设备维护。
四、执行与反馈机制
-
严格现场检查
检查人员需对照检查表,对发现的问题当场整改或限期处理,并记录整改情况。
-
及时反馈与整改
建立问题反馈渠道,确保隐患在24小时内上报,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对超时未整改的问题需进行问责。
-
持续改进
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度。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
五、保障措施
-
培训与宣传
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强化制度意识。
-
考核与奖惩
将管控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失职行为进行问责。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降低风险隐患,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