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多聚焦真实情境与跨学科融合,强调技术赋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通过AI、流程图等工具实现高效教学。关键亮点包括基于真实问题设计项目化学习、融合科学实验创新信息获取方式,以及运用动态容错实验揭示技术原理。
通过真实场景驱动教学设计是关键策略。例如《湖光潋滟处,幸福正流淌》课程以智慧水质监测为任务,引导学生拆解物联网架构并完成数据闭环;《智慧养蚕》项目则依托物联网系统搭建,培养计算思维与科技向善理念。此类设计通过生活化痛点激发学生内驱力,实现技术工具与真实需求的紧密关联。
跨学科融合成为创新突破口。小学课堂中,《信息的来源》整合科学实验器材观察与信息科技工具验证,通过过滤水实验串联感官获取、探究验证、网络查询等多元方式;《二维码伴我生活》融入草料二维码制作与污损测试实验,将数字转换逻辑与容错机制通过动手实践具象化。此类设计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AI技术与动态实验强化认知深度。在《探秘循环结构》中,教师对比先判断与先循环两种流程图,直观演示效率差异;江苏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水质监测系统原型,将抽象架构转化为可视数据流。这种技术介入既深化原理理解,又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优秀课例均注重安全与伦理教育。《二维码伴我生活》通过虚假支付案例传授“三问原则”,《信息的来源》强调信息的权威性与可信度验证。此类设计体现技术教学中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信息科技优质课设计正朝着“技术为基、情境为脉、融合创新、责任贯穿”的方向发展,未来需持续探索AI工具与实验场景的深度应用,强化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的协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