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信仰与农耕文化,汉武帝时期确立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开端,逐渐形成庆典传统。其核心传说围绕驱赶“年兽”展开,衍生出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古人根据农事周期划分年份,以冬春交替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为“元日”。这一时期,部落会举行祭神祭祖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商周时期出现“腊祭”,包含清扫、宴饮等活动,成为春节雏形。秦汉时期历法统一后,春节的时间与庆祝形式逐步固定。
朝代变迁对春节演变影响深远。夏朝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商朝改为腊月,周朝又提前至十一月。直至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恢复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从此与农耕周期深度绑定。唐代将春节纳入法定假日,官员可休假七日,燃竹、挂桃符等习俗开始普及。
春节传说中,“年兽”故事最为经典。古籍记载,古代有一种头长尖角、惧怕红色与声响的怪兽,每逢年末袭击村落。人们发现贴红纸、燃烧竹节(鞭炮雏形)可驱赶此兽,形成“过年”习俗。另一传说提及“万年青年”发明日晷测算年历,后人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以纪念其贡献。
春节习俗大多与驱邪纳福相关。桃符演变为春联,源于古人认为桃木能镇邪;守岁源于对灯火通明可阻吓怪兽的信仰;压岁钱最初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饰品。这些习俗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统一,例如北方饺子象征财富,南方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当下,春节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民族情感纽带。从家族团聚到全球盛典,其内核始终围绕对自然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春节习俗虽随时代演变,但燃灯照岁、辞旧迎新的精神始终传承,提醒人们铭记传统、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