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新年,祭祀与驱邪
春节的由来可综合历史演变与民俗传说,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历史演变
-
最早起源
春节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最初是祭神祭祖的宗教活动,用于感谢自然馈赠与祖先庇佑。
-
名称与历法改革
-
古称“元旦”“元日”等,指农历正月初一。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使用农历春节的称呼。
-
二、核心民俗与传说
-
驱邪避灾说
源自“年”兽传说:相传古代有头长触角、凶猛的“年”兽,每至除夕爬上岸伤害人畜。后因村民发现“年”惧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便以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岁等方式驱赶它,逐渐形成习俗。
-
其他传说补充
-
舜帝传说 :上古部落首领舜祭拜天地,被尊为岁首,奠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基础。
-
万年历传说 :传说天文学家万年创制测日影仪器,将节气与节日统一,间接促成了春节作为固定节日的形成。
-
三、时间范围与习俗
-
时间跨度 :传统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或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共15天。
-
核心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熬夜迎接新年)、拜年、吃团圆饭等,象征驱邪纳福、家庭团聚。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符号,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融合了民间信仰与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