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祭祀,由虞舜时期祭拜天地演变而来,距今4000多年,最初与农耕文化中的“年”(谷熟周期)相关,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春节”。
- 上古起源:虞舜时期(公元前2000多年)的祭天仪式被视为春节雏形,舜继位时带领部属祭拜天地,确立岁首传统,形成农历新年的基础。
- 农耕文化:春节与“年”的概念密不可分,古人将谷物的成熟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年,谷熟也”),春节最初是庆祝丰收、祈愿新岁的节日。
- 历法演变:夏商时期使用夏历,西汉《太初历》固定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名称屡变(如元旦、元日),直至1912年民国政府为区分公历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 民俗融合:春节逐渐吸纳腊祭、驱邪(如年兽传说)、祭神等习俗,形成扫尘、守岁、贴春联等丰富传统,成为集祭祀、团圆、欢庆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春节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与对团圆的向往,其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使其成为全球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