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核心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祭祀与农事庆典。从甲骨文“年”字的丰收意象,到汉武帝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再到辛亥革命后定名“春节”,这一节日始终承载着驱邪祈福、团圆庆贺的文化内核。
- 上古起源:春节雏形始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通过祭祀神灵感谢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即呈现谷穗成熟之态。虞舜时期“祭拜天地”的仪式被视作岁首起源,夏商周三代对岁首称呼各异(如“载”“祀”“年”),但均以冬季农闲为庆祝时段。
- 定型发展: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首次将夏历正月初一固定为新年,赋予“四始”(岁、时、日、月之始)的象征意义。此后的唐宋时期,春节发展为全民狂欢,宫廷朝会、民间市集与守岁习俗兴盛;明清更注重家族祭祀与礼仪规范,融入满族冰嬉等特色活动。
- 现代演变:1912年辛亥革命后,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岁首改称“春节”并延续至今。1949年新中国将其列为法定节日,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爆竹与新兴形式(如春晚)共同构成现代春节的丰富内涵。
春节的历史脉络既反映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也展现了文化融合与社会变迁的轨迹。无论是驱赶“年兽”的传说,还是“团圆饭”的情感纽带,这一节日始终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