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安全生产100个常识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石,核心要点包括“三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四不放过”事故处理标准以及特种作业持证上岗等法规要求。以下是关键内容提炼与分点解析:
-
基础概念与法规框架
- 安全定义:免除非可接受风险的状态,涉及生命、财产、环境和谐。
- 新《安全生产法》强调“三管三必须”(管行业、业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全员责任制需明确岗位责任与考核机制。
- 事故分类:责任事故(人为过失)、非责任事故(自然或技术限制)、破坏事故(蓄意行为)。
-
日常操作规范
- 劳保用品:企业必须提供合规防护装备,员工需正确佩戴(如安全帽限重400克,安全带需高挂低用)。
- 作业环境:临时电线架设高度(室内≥2.5米)、易燃物存放距离(乙炔瓶与明火≥15米)、高处作业(≥2米需防护)。
- 应急处理:火灾初起5-7分钟为黄金扑救期,触电抢救需先断电再施人工呼吸。
-
特种设备与危险场景
- 压力容器需定期检查设计压力、工作温度等参数,灭火器报废年限(如干粉贮压式10年)。
- 化学品防护:氯气、硫化氢等毒物接触需专业培训,泄漏时优先隔离与通风。
-
管理机制与文化培养
- 安全培训覆盖应急预案演练(每年至少1次综合演练)、危险源辨识。
- 反“三违”(违章指挥、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建立“一懂三会”消防能力(懂火灾危险性,会报警、逃生、扑救初火)。
总结:安全生产常识需融入日常操作与管理制度,通过持续教育、技术防护和法规落实构建零事故环境。企业应定期更新知识库并强化实操演练,个人则需时刻保持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