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裁员通常会涉及特定的员工群体,这些群体因其工作性质、绩效、合同期限等因素而成为裁减的首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裁员对象及其原因。
裁员的主要对象
绩效不佳的员工
绩效不佳的员工,特别是那些长期无法达到业绩要求的员工,是裁员的首选对象。这些员工对团队或公司的贡献较小,裁员成本低且对公司业务影响不大。
绩效不佳的员工通常被视为公司资源的高效利用者,裁员这些员工可以为公司节省成本并提高整体效率。
试用期员工
试用期员工通常在公司的工作时间较短,还未完全融入公司文化和工作流程,且公司对其能力和适应性尚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试用期员工在裁员时容易被优先考虑。
试用期员工的法律保障和福利相对较少,且公司对其未来表现缺乏信心,因此容易成为裁员的对象。
可替代性强的员工
可替代性强的员工,如基础数据录入员、文件整理员等,其工作内容相对简单、重复,容易被其他人员或技术手段替代。这些员工的工作内容容易被自动化或外包取代,裁员这些员工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高工资员工
高工资员工,特别是工资高的老员工、一线负责人、中层领导等,在降本增效的裁员策略中是重灾区。高工资员工通常占据公司较大比例的人力成本,裁员这些员工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不服从管理的员工
不服从管理、爱挑事的员工,往往会被公司优先考虑裁员,以提升管理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这些员工的管理成本高且可能影响团队的整体效率和氛围,裁员他们可以为公司带来管理上的便利。
裁员的原因
降低成本
公司上市后需要提高利润和股东回报率,裁员是一种常见的成本控制手段。通过裁员,公司可以减少员工的薪酬支出,以及相关的福利和培训费用。降低成本是上市公司裁员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裁员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业务调整
上市后公司可能会进行战略调整,对业务进行整合和优化,一些业务部门或岗位可能不再符合新的战略方向,裁员有助于集中资源在核心业务上。业务调整是公司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常见策略,裁员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调整人员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上市要求公司建立更加规范的治理结构,裁员可以去除一些冗余的人员和管理层次,使公司的组织架构更加精简高效,便于管理和决策。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是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裁员可以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员工应对裁员的建议
提高自身能力
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提高自身能力可以增加员工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减少被裁员的风险。
积极沟通
与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公司发展状况,主动承担责任,争取更多的机会。积极沟通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司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工作策略。
做好职业规划
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做好职业规划,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做好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员工在面对裁员时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减少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
保留证据
收集公司提供的工资条、绩效考核等证据,以备不时之需。保留证据可以在裁员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裁员引发的法律纠纷。
上市裁员通常会涉及绩效不佳、试用期、可替代性高、高薪和管理不服从的员工。裁员的主要原因是降低成本、业务调整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员工在面对裁员时应提高自身能力、积极沟通、做好职业规划,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市裁员时,哪些部门更容易被裁掉?
上市企业在裁员时,通常会优先考虑裁掉以下几类员工和部门:
员工类型
-
试用期员工:
- 试用期员工的劳动关系较为脆弱,解除合同所需的经济补偿金较低,因此常常成为裁员的首选对象。
-
工作年限短、可替代性强的员工:
- 对于工作1-3年、岗位可替代性强且未担任重要职务的员工,公司往往毫不犹豫地裁掉,因为他们的离开对公司业务的影响较小,裁员成本也相对较低。
-
绩效不佳的员工:
- 即使工作年限较长,但如果员工的绩效长期不佳,且经过多次培训仍无改善,公司也会考虑裁员。
-
人力成本过高的员工:
- 高薪资、高福利的员工,特别是在公司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降低人力成本是企业生存的迫切需要,因此这些员工往往成为裁员的首要目标。
-
不服从管理、爱挑事的员工:
- 对于不服从管理、爱挑事的员工,公司可能也会考虑优先裁员,以提升管理的权威性,同时稳定员工团队。
部门类型
-
人力资源部:
- 网友呼声较高,认为人力资源部在招聘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有限,甚至起到反作用。此外,一些传统的人力资源职能如计算和发放工资、算税缴税等已经外包给第三方,导致HR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员工招聘、解聘和法务等方面,显得多余。
-
品牌部:
- 在短期业绩压力下,品牌部往往被视为“非核心”部门,因为其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且对销售收入的直接影响较小。因此,在裁员时,品牌部常常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
研发部:
- 研发部门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一旦公司面临财务压力,研发部往往成为裁员的重灾区。特别是那些尚未产生显著成果的研发项目,更容易被砍掉。
-
客服部:
- 在某些情况下,客服部也可能成为裁员的重灾区。例如,上美股份在裁员时,客服部门的裁员比例高达95%,只保留5%能用AI的员工。
-
法务部:
- 法务部在裁员时也常常受到影响。例如,上美股份的法务部门裁员50%,只保留20%能用AI的员工。
-
市场部和销售部:
- 在市场环境不佳或公司战略调整时,市场部和销售部也可能成为裁员的对象。特别是那些未能带来显著业绩提升的岗位。
上市裁员后员工有哪些权利?
上市企业在裁员后,员工依然享有以下权利:
-
经济补偿金: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员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金。补偿金的计算方式通常是按照员工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如果工作时间六个月以上但不满一年,则按一年计算;若不满六个月,公司应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提前通知权:
- 如果公司未提前30天通知员工裁员,需支付相当于30天工资的待通知金。
-
优先录用权:
- 在公司裁员后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时,应首先通知此前被裁减的员工,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他们。
-
要求合法裁员程序:
- 公司在进行裁员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包括提前通知工会或全体职工、听取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员方案。
-
**途径:
- 如果员工认为公司的裁员行为违法或补偿不合理,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其他权益保障:
- 员工在裁员过程中,有权要求公司支付未休年假的补偿、加班工资、社保和公积金的转接等。
上市裁员后如何维持生计?
上市裁员后,维持生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理财规划
- 储备应急资金:在就业稳定时,每月将至少20%的收入转入紧急基金,视其为不轻易触碰的保命钱。
- 合理利用现有资金:保留一部分流动资金,剩下的资金可以通过理财获取收益,例如购买大额存单或进行低风险投资。
- 灵活运用医保和公积金:在必要时,可以提取医保卡的个人缴纳部分和通过租房合同提领公积金。
副业创收
- 利用现有技能:通过兼职或自由职业的形式,将职业技能变现。例如,技术人员可以接外包开发,运营人员可以提供文案服务。
- 自媒体和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服务,如自媒体运营、短视频剪辑、直播运营等。
- 兼职和临时工作:寻找兼职或临时工作,如网约车司机、社区团购团长、家政服务等。
职业规划
- 重新评估职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强项和兴趣所在,考虑是否要尝试新的职业方向或通过进修提升自己。
- 积极寻找新机会:利用各种渠道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如招聘网站、社交媒体、人才市场等。
政策利用
- 申请失业救济:符合条件的失业者应积极申请失业金,合理利用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资源。
- 享受政府补贴:符合条件的失业者可以申请“4050”补贴等政府补贴,减轻经济压力。
心态调整
-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失业,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运动和培养兴趣爱好来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