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
关于耕地地力补贴的违规违法问题,综合多部门通报和审计结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处理措施:
一、主要违规违法类型
-
虚报冒领补贴
通过编造、伪造农户信息或夸大土地面积,非法获取补贴资金。例如,某地发现11名无实际耕地的农户持续17年领取补贴,或因户籍迁出仍保留补贴资格。
-
截留挪用补贴资金
将补贴资金用于非指定用途,如偿还债务、抵扣**或个人消费。某县专项治理中追回违规资金42.8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问责。
-
重复领取补贴
同一农户因政策理解偏差或管理漏洞,多次获得不应得的补贴。如某镇发现43户重复发放补贴,涉及金额2.4万元。
-
城乡结合部非农地违规领取
将非农业用地(如宅基地、工厂化养殖用地)纳入补贴范围。某县专项治理中排查出1501人违规领取补贴,涉及资金42.8万元。
-
审核把关不严
因审核流程漏洞导致虚假申报、多报补贴面积。例如,某村组集中保管“一卡通”存折,或未及时核验土地变更信息。
二、处理措施与整改方向
-
强化核查机制
建立多部门联合核查机制,统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力量,重点核查补贴申领、审批、发放等环节。
-
完善政策执行标准
明确已改变用途耕地的申报程序,强化农户主动申报责任,从源头上杜绝虚报冒领。
-
严肃追责问责
对贪污侵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依法依规处理,追缴违规资金,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内警告、通报批评等处分。
-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通过公示补贴面积、定期审计、村民监督等方式,确保补贴发放透明化、规范化。
三、政策依据与警示意义
耕地地力补贴作为国家惠农政策,其规范发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各地需以专项治理为契机,完善制度机制,防止补贴资金“跑偏走样”,确保政策精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