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原防火是保护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关键举措,核心在于“预防为主、科学扑救”。 通过加强火源管控、普及防火知识、运用科技手段,可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以下是具体要点:
-
火源管理是首要防线。人为火源占火灾原因的90%以上,需严格禁止野外用火,如烧荒、吸烟、祭祀烧纸等。生产性用火必须经审批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建立巡查制度,及时消除隐患。
-
全民防火意识需持续提升。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普及防火知识,重点强调“十不要”原则(如不带火种进山、不林区野炊)。案例表明,全民参与的防火体系可降低30%以上火灾发生率。
-
科技赋能监测与救援。无人机巡查、红外监测技术能快速定位火点;卫星遥感可分析干旱、高温等风险因素。扑救时遵循“三先四不打”原则,避免人员伤亡。
-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分级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确保物资和救援力量快速调配。火灾报警需清晰说明地点、火势及联系方式。
-
生态修复与长期规划。火灾后需评估植被恢复方案,建设防火隔离带。气候变暖背景下,需调整防火期并加强干旱预警。
牢记“12119”火警电话,遇火灾逆风逃生。 防火不仅是政府职责,更需每个人从细节做起,共同守护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