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政策是一种科学化、精细化的医保支付方式,通过“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组合确定病种分值,结合区域预算和医疗机构系数实现费用结算,旨在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规范诊疗行为并减轻患者负担。其核心亮点包括动态调整病种目录库、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建立协商谈判与特殊病例单议机制,以及强化数据监测与考核体系。
-
病种分值的计算与结算逻辑
以基准病种(如次均费用稳定的常见病)分值为1000分,其他病种按次均费用比例换算分值。年终根据医疗机构累计分值和区域预算总额计算“分值单价”,实现基金分配。例如,基层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实施同病同治同分值,鼓励分级诊疗和中医药应用。 -
政策设计的创新机制
- 总额预算与风险调节:区域医保基金实行“以收定支”,预留10%风险调节金应对超支分担,确保基金可持续。
- 动态目录库管理:核心病种(病例≥15例)和综合病种(病例<15例)定期调整,并纳入肿瘤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病种。
- 特殊病例单议:对高费用、新技术病例组织专家评议,避免推诿重症患者。
-
对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
通过分值单价透明化和结余留用机制,激励医疗机构主动控费、优化服务。例如,西医治疗结合中医特色可提高分值,促进中西医协同。数据工作组实时监测病种费用变异系数(CV),防范基金风险。
2025年,按病种分值付费将进一步覆盖95%以上出院病例,各地需加快完成2.0版分组切换。医疗机构可关注本地医保局发布的病种目录调整动态,提前优化临床路径以适应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