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公交安全行车的关键在于预判风险、规范操作和人性化服务。冰雪路面需缓速平稳,避免急刹急转;车辆检查要全面细致,确保制动、轮胎等关键部件状态良好;同时需关注乘客安全,尤其照顾老幼群体。以下是具体实践经验:
-
预判与防御性驾驶
冰雪路面保持匀速,提前观察路口、坡道等易结冰区域,采用引擎制动减少急刹。通过盲区时鸣笛示意,警惕行人及非机动车突然滑倒。例如,公交专用道积雪未清理时,需主动降低车速并预留更长的制动距离。 -
车辆维护与低温适应
出车前检查防冻液、轮胎花纹深度(建议≥3mm),雨刮器更换为冬季专用胶条。冷启动后怠速热车1-2分钟,避免高转速起步导致打滑。隧道、桥梁等特殊路段需提前切换低速挡。 -
乘客安全与人性化服务
进站时距站台30米开始缓速,避免急停造成乘客摔倒;老人、孕妇上下车时待其坐稳再起步。车厢内铺设防滑垫,及时清除台阶积雪。若遇极端天气,可通过语音播报提醒乘客扶稳。 -
特殊场景应对
长下坡路段使用点刹控速,避免连续制动过热;突遇侧滑时反向轻调方向,切忌猛打方向盘。夜间行车开启雾灯,遇能见度低于50米时立即停靠安全区域并报警。
冬季行车安全是技术与责任的双重考验。驾驶员需将规范操作转化为本能,同时以“零事故”为目标持续优化细节,让每趟行程成为温暖的城市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