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智慧工地标准主要涵盖技术架构、管理要求、设备应用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技术架构与系统要求
-
技术融合
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包括智能分析、风险预警及工地互联协同。
-
系统标准化
管理系统需统一技术架构、数据策略及安全防护,具备开放性,并与三维可视化模型技术结合,支持多部门及公用数据接口对接。
二、核心功能与模块化设计
-
模块化应用
功能涵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监管等,兼顾生产期智慧电厂扩展需求,典型应用包括视频监管、危大工程管控、劳务实名制管理等。
-
数据平台建设
建立统一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与关联,支持综合应用场景构建,提升管理效率。
三、评价体系与分级标准
-
评价指标
以实名制管理、工资数字化记录、安全检查等为核心指标,分值范围0-5分,覆盖人员覆盖程度、证件验证等具体要求。
-
星级划分
一星级包含视频监管、劳务管理;二星级增加自动喷淋、升降机监管;三星级扩展智能防护、养护室等应用。
四、地方标准差异
不同地区有细化标准,如浙江省采用《智慧工地建设标准》(DB33/T1248-2021),甘肃省遵循《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智慧管理应用技术标准》(DB62/T3287-2024),需结合地方要求调整建设内容。
五、实施原则
强调“少花钱、多办事”,通过技术融合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工程可测、可控、可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