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国产半导体业绩排名揭晓,长川科技以净利润同比激增2623.82%领跑,AI驱动与国产替代成核心增长引擎。 榜单前十企业覆盖从材料、设计到设备全产业链,士兰微、思特威等企业增速均超10倍,折射出国产半导体在技术突破与市场渗透上的双重突破。
-
业绩爆发共性分析
头部企业均聚焦高壁垒领域:长川科技的测试设备打破海外垄断,士兰微的氮化镓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思特威的CMOS传感器全球市占率超30%。技术自主性越强,业绩弹性越大。AI算力(如瑞芯微的端侧芯片)、汽车电子(如恒玄科技的TWS方案)、光通信(如联特科技的800G模块)是三大增量市场。 -
细分赛道黑马突围
材料端云南锗业的磷化铟晶片良率达85%,支撑光通信芯片国产化;跨界玩家道氏技术联合研发的APU芯片计算效率提升千倍,验证产学研协同价值。快充芯片龙头英集芯净利润增长395.62%,反映消费电子细分需求仍具韧性。 -
风险与机遇并存
部分企业依赖单一客户或政策红利,如测试设备订单集中于中芯国际等头部晶圆厂。但长期看,大基金三期落地将加速EDA、光刻胶等“卡脖子”环节的国产替代,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如士兰微IDM模式)更易持续领跑。
当前半导体行业已从“替代有无”转向“性能竞逐”,建议关注财报中研发费用占比超15%的企业。技术迭代窗口期仅剩2-3年,下一阶段竞争将围绕chiplet集成与车规级芯片可靠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