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9个省份分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覆盖范围从东部发达地区延伸至中西部,形成以“3+1+2”模式为主的新高考体系。第五批8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将于2025年落地改革,标志着高考综合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改革模式与核心内容
新高考采用“3+1+2”科目组合:“3”为语文、数学、外语全国统考;“1”为物理或历史首选科目;“2”为思想政治、地理等再选科目。满分750分,打破传统文理分科,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例如,安徽、江西等第四批省份2024年起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院校专业组”投档模式。 -
分批次推进与时间线
改革分五批推进:第一批(上海、浙江)2017年落地;第二批(北京、山东等)2020年实施;第三批(河北、广东等)2021年执行;第四批(吉林、贵州等)2024年完成;第五批(河南、四川等)2025年全面实施。各省因地制宜,如浙江早期试点“7选3”,后续省份优化为“3+1+2”以减少改革阻力。 -
政策成效与社会反馈
第三方评估显示,学生对选科自主权认同度高,中学和高校认可改革在促进文理交融、因材施教方面的作用。物理选考比例从2021年的64.2%升至2025年的74.3%,反映政策引导与个人兴趣的平衡。 -
配套措施与挑战
改革同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高职分类考试等配套措施。但县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仍薄弱,约42%学生反映缺乏指导。高校需进一步优化转专业制度与教学资源,适应新高考生源需求。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将实现全国覆盖,未来需加强系统性协调,如优化选科引导、缩小城乡资源差距,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所有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