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它们分别从感知与体验、技能与表达、创新与应用、文化与价值四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
审美感知:发现美、感受美的基础能力
审美感知是核心素养中的首要能力,指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主动识别艺术作品或自然环境中的美感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传递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欣赏水墨画时,学生能感知到笔触的力度与意境的留白,从而形成对美的初步认知。这一素养帮助学生积累视觉经验,提升感知美的敏锐度。 -
艺术表现:从技能到情感的表达
艺术表现是学生运用绘画、雕塑、设计等工具与技法呈现创作的能力。通过剪纸、版画等实践,学生不仅掌握技法,还能传递个人感受。例如,结合传统节日创作时,学生可将个人情感融入设计,将二维创作转化为三维装置作品,实现从“技术学习”到“情感表达”的提升。该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能力。 -
创意实践:跨学科的创新探索
创意实践强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例如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设计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园改造计划”,运用建筑模型、视觉设计等多元表达,探索艺术与科技、社会的关联。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突破常规、协同创新的能力。 -
文化理解:尊重多元文明的价值态度
文化理解要求学生以开放视角解读不同地域、时代的艺术作品,如对比敦煌壁画与西方宗教画作的构图差异。在陶艺课程中,学生可通过临摹青花瓷纹样理解传统工艺符号,同时分析日本浮世绘对梵高的影响,从而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此素养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文化包容度的全球公民。
从感知到实践,从创造到反思,美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构建了完整的育人闭环。未来教育中,学校需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与创造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