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冰雪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极端冰雪天气的综合性防御体系,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预警、快速响应和多部门协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关键亮点包括:分级预警机制(红/橙/黄/蓝四色标识灾害严重程度)、属地化管理(地方政府主导救援)、民生优先原则(确保交通、能源、医疗等基础服务),以及军地协同救援(整合专业力量高效抢险)。
-
预警与预防是首要防线。气象部门实时监测冰雪天气,按积雪深度、持续低温等指标发布Ⅰ-Ⅳ级预警,并通过广播、短信等多渠道推送。基层单位需提前储备融雪剂、防滑链等物资,排查危房、电网等隐患,例如甘肃省要求重点区域物资储备量需满足72小时抢险需求。
-
应急响应需分层高效。灾害发生后,按灾情启动对应级别响应:Ⅳ级(县级处置)至Ⅰ级(省级统筹)。例如上海市嘉定区明确,Ⅱ级响应时需24小时巡查高架桥、地铁枢纽,并开放体育馆等场所安置滞留旅客,体现“保畅通、保民生”优先级。
-
多部门联动决定救援成效。电力部门抢修线路、交通部门除冰通路、卫生部门防疫救治,需跨系统协作。浙江省采用“1833”联合指挥体系,由应急管理厅统筹30余个部门任务,确保指令直达一线。
-
灾后重建注重可持续性。除抢修基础设施外,需评估灾害链风险(如冻融引发地质灾害),并优化预案。甘肃省要求保险机构快速理赔,同时将受灾群众心理干预纳入卫生防疫流程。
提示:个人和家庭应关注预警信息,提前准备应急物资;企业需定期检查厂房承重、管道防冻措施,避免次生事故。预案的价值在于将“被动救灾”转化为“主动防御”,这需要全社会参与演练和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