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构成的三个基本内容是 知识、技能与态度,分别对应“是什么”“怎么做”及“怎么看待问题”的核心维度,其有机组合决定课程功能与教育目标达成。
知识是课程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最小单元,通过自我研读或教师讲授实现记忆与理解;技能聚焦“怎么做”及“如何优化操作”,依托重复训练与反思形成体能、心能与动手能力;态度则指向道德、审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对事物的评价倾向与行为模式。三类内容互相支撑:知识为技能提供理论基础,态度影响学习动力与价值选择,共同构成课程目标实现的三角框架。课程设计需平衡三者的数量、质量与序量,例如序量(排序逻辑)决定学习路径,质量(难度)适配学生能力层次,数量(内容体量)需符合教学周期。现代课程还融合社会生活经验与跨学科活动,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应用场景和技能的实践性,如项目式学习融合真实问题解决。最终,课程通过显性与隐性内容的组合(如课内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协同发展。